有過手沖咖啡經驗的朋友,大概都經歷過「濾杯積水」,而濾杯的幾何形狀對咖啡萃取作業最大的影響,正是「積水」這件事。
回顧影響咖啡濃度的五大變因,「濾杯水位」與「悶蒸程度」背後影響的其實是咖啡粉浸泡在水中的時間長短:浸泡愈久,產出濃度愈高。因此,若其他沖煮條件不變,濾杯設計必須讓沖煮者能夠隨心所欲控制咖啡粉與沖煮水的共存時間。
在淺焙豆還未盛行的年代,深焙豆因為豆身較軟脆,研磨細粉少,濾杯積水狀況較沒問題;等到淺焙精品豆成為顯學,熟豆因為出身高海拔且淺焙結構未充分伸展等緣故,豆身偏硬,研磨產生的細粉偏多,沖煮時這些細粉會沉降到濾紙底部,對出水部形成堵塞。堵塞若嚴重到變成「積水」,就會影響沖煮者對浸泡時間的控制力,從而讓產出濃度變成「不可控」的狀態。
因此,大孔徑、大面積、不積水的出水口,讓沖煮者回到以注水技巧控制浸泡時間,這是濾杯設計的基本要求。